8月14日,國務院新聞辦舉行“高質量完成‘十四五’規劃”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,介紹“十四五”時期數字中國建設發展成就。國家數據局局長劉烈宏在會上介紹,“十四五”時期,中國牢牢把握數字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發展機遇,全面深化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,加快數字化綠色化協同轉型發展,推動數字中國建設取得顯著成就。
數字基礎設施規模技術領先
截至2025年6月底,5G基站總數與2020年相比增長了5倍,達到455萬個;千兆寬帶用戶增長了34倍,達2.26億戶;算力總規模位于全球第二……劉烈宏介紹,當前,中國數字基礎設施在規模、技術等方面已處于世界領先地位。
數字基礎設施實現長足發展,如何推動經濟社會進步?
劉烈宏表示,數字基礎設施投資形成龐大市場需求,帶動集成電路、通信網絡設備、計算機、服務器和終端產品等信息通信技術產業鏈上下游發展,培育了先進的、完整的產業體系。同時,數字基礎設施的超前部署和迭代升級,帶動網絡購物、在線教育、遠程醫療、5G+工業互聯網等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。隨著5G網絡和農村電商的發展,手機成了“新農具”、數據成了“新農資”、直播成了“新農活”,有效帶動了農村居民增收致富。
此外,“東數西算”工程深入實施,促進算力這個新質生產力的科學布局,八大算力樞紐節點5個在西部,有利于發揮西部地區清潔能源優勢,有效促進區域協調發展。
在人工智能時代,Token(即“詞元”)作為處理文本的最小數據單元,如同互聯網時代的“流量”。劉烈宏介紹,2024年初,中國日均Token的消耗量為1000億,截至今年6月底,日均Token消耗量已突破30萬億,1年半時間增長了300多倍,這反映了中國人工智能應用規模快速增長。
數據產業規模達5.86萬億元
培育數據產業是壯大數字經濟、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環節。劉烈宏介紹,數據產業主要包括數據采集匯聚、計算存儲、流通交易、開發利用、安全治理和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及服務等業態,是促進數據要素市場化價值化的新興產業。近年來,中國數據產業發展乘勢而上、逐步壯大。
一方面,數據產業規模快速增長。據國家數據發展研究院研究,2024年,全國數據企業數量超過40萬家,數據產業規模達5.86萬億元,較“十三五”末增長117%,預計未來幾年仍將保持較高的增長水平。
另一方面,數據產業鏈加速形成。據介紹,當前,數據技術正從商業智能(BI)向人工智能(AI)加速演進,以數據深度挖掘和融合應用、算法算力和數據高度集成為主要特征的產業生態正在形成。據國家數據發展研究院研究,2024年,上市數據企業平均研發投入較“十三五”末增長79%,年均增速是15.7%,產業鏈創新活力持續增強。
與此同時,數據產業呈現集群發展態勢。從區域看,長三角形成了多層次、全鏈條的數據產業生態,資源共享、創新聯動的集聚效應尤為突出,2024年,長三角數據產業規模占全國的22.6%,集聚數據企業超過了10萬家,是中國數據產業的重要增長極。
數字服務惠及更多百姓
數據顯示,當前,中國網民數量達到11.23億人,互聯網普及率達到79.7%。“在各部門、各地區共同努力下,用得上、用得起、用得好的數字服務正惠及更多百姓。”國家數據局副局長陳榮輝說。
公共服務更加普惠便捷。陳榮輝介紹,當前,智慧醫療服務擴面提速,全國互聯網醫院年服務量超過1億人次,全國醫保碼用戶超過12億人,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惠及5.6億人次。數字教育實現擴容升級,中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、資源最豐富的國家智慧教育平臺。數字社保擴圍增效,全國10.7億人領用電子社保卡,覆蓋75%以上人口。數字養老服務取得積極成效,互聯網應用改造、“一鍵呼入人工客服”等數字適老服務水平穩步提升,全國養老服務信息平臺上線,促進了養老服務資源供需高效對接。
數字生活更加美好智能。智慧文旅方面,全國5A級旅游景區數字化改造完成率達100%,數字孿生、虛擬現實等新技術應用讓千年文明“觸手可及”。數字消費方面,即時零售、智能網聯汽車、微短劇等數字消費新業態新產品不斷涌現,持續釋放新型消費潛力。
社會治理更加精準高效。當前,政務服務“一網通辦”縱深推進,“高效辦成一件事”應用場景日益豐富。
“國家數據局將充分發揮數據要素的放大、疊加、倍增作用,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,著力推動公共服務、數字生活、社會治理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,形成更多數字社會建設成果。”陳榮輝說。
來源:人民網
免責聲明:本網站部分文章、圖片等信息來源于網絡,版權歸原作者平臺所有,僅用于學術分享,如不慎侵犯了你的權益,請聯系我們,我們將做刪除處理!